影视“出海”:译笔搭桥 沟通世界
许渊冲先生在总结中国创新文学翻译理论时,曾模仿《道德经》第一篇写了一段《译经》:
作为中国影视外译的“正规军”,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译制机构会组织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译员与中国译者进行协作翻译,其精益求精的译制要求和严密的审查制度为字幕翻译质量提供了保障。自由译者或翻译工作室通常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一定的翻译经验,能够按照片方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
近年来,随着国内影视行业的井喷式发展,国内影视“出海”步伐加快,中华文化“朋友圈”和中国故事的传播版图迅速扩大,译者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文化差异是影响影视‘出海'的重要因素,如何传达这种差异也是影视翻译的难点之一。”陈萱表示,她的经历正是我国影视作品“走出去”所面临机遇和挑战的缩影。
“有人认为可以直接用‘Baijiu',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像豆腐的英文‘tofu',就是把中文作为外来语引入了英语系统。”陈萱解释,翻译成“liquor”,是从便于国外观众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这是翻译策略的问题。
“目前,我国影视外译实践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承担译制任务,第二种是制片方委托自由译者或翻译工作室进行翻译。”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降碧桐介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布的《企业海外发展蓝皮书: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报告(2020)》显示,伦理剧、古装剧、历史纪录片最受海外观众欢迎。与国内影视作品“出海”数量显著增多相一致,相关影视作品的制作品质也在逐步提升。
“在翻译用词方面,图书翻译可以用比较有深度、文雅的字眼,做到‘信、达、雅',因为读者有时间进行品读、消化。而影视剧则不行,翻译一定要通俗易懂,要‘信、达、短'。”陆香认为。
陈萱深以为然。“译书的时候,可以用‘Baijiu'这个翻译,因为书页有很多留白,可以加脚注或者尾注,但电影一闪就过去了,不到不得已,不会在里面加注释。”
微观而论,“白酒”怎么翻译关乎受众的理解难度;宏观而言,只有不断提升影视外译质量,才能为影视作品“出海”保驾护航。
译可译,非常译;忘其形,得其意。得意,理解之始;忘形,表达之母。故应得意,以求其同;故可忘形,以存其异。两者同出,异名同理;得意忘形,求同存异;翻译之道。
1.简明、易懂,跨越理解鸿沟
“这段话可以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作品翻译之道,影视也是文学作品,所以翻译时也可以参照。”陆香说,影视翻译应忠实原文,准确地表达原文信息,做到没有核心语义差错,重要文化内容没有缺失;没有过度增译或发挥,与原文要传达的信息无偏差;没有逻辑性或知识性错误,做到特定词语翻译统一、前后一致。
同时,影视翻译的薪酬标准也饱受诟病。“很多电影的翻译预算非常低,可能剧组一天吃盒饭的钱就比翻译剧本贵。”陈萱认为,这反映出片方对翻译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
今年9月30日是“国际翻译日”。2017年5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专业翻译在实现各国互联互通及促进和平、了解和发展中的作用的决议,并宣布9月30日为“国际翻译日”。本期《语言文字》聚焦中国影视作品的外译,以迎接翻译日的到来。
我国影视外译历史悠久,曾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重要贡献。“早在1935年,电影《渔光曲》就亮相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并获得‘荣誉奖',受到瞩目。”关秀娟说。
李娜/绘
囿于呈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文学翻译相比,影视作品翻译往往更追求简明、易懂。
“影视外译研究、外译水平、人才队伍尚未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关秀娟强调,中国的影视翻译研究起步晚,与国际前沿的视听翻译研究存在差距,国内开设影视翻译专业的院校寥寥无几。“高水平的影视翻译人才比较紧缺,其中外译高层次专业人才更是难寻。”
陆香说,中外文化差异是影视“出海”无法回避的问题。“国外观众对东方文化的人文意蕴、礼仪制度、历史价值等都比较陌生,这使得他们可能无法沉浸式观影,也很难产生深度共鸣和热情讨论。”
陆香指出,“后疫情时代,影视翻译需在翻译内容、翻译标准和翻译主体等方面做到推陈出新,让翻译内容满足对外传播需求,让翻译批评服务于对外传播效果,让翻译人才转换为对外传播人才,形成良好的翻译生态,让影视翻译成为对外传播的助推器,助力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